出品
温商全媒体
记者
黄伟通讯员陈道胜
7月13日下午,鹿城公安分局举行“学‘七一’讲话践初心使命”《鹿城警事》百警合辑发布座谈会。
该合辑历经五年创作,汇集了鹿城公安一线名优秀民警的感人故事。
年,鹿城公安携手《温州商报》推出“派出所警事”栏目(次年改称“鹿城警事”)。五年来,记者深入警营一线,走近警察英雄,创作了个真实感人、生动鲜活的公安民警故事,并集结编印《鹿城警事》一书,以此来展示鹿城公安最美群像,献礼建党百年华诞。
这名“鹿警先锋”是从平凡岗位上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其中90%以上是党员。
在他们当中,有从警25载身上留下1处枪伤、11处刀伤、缝过针的全国英模传奇人物周扬,有争分夺秒排查出新冠疫情确诊病例密接人员的“防疫大脑”姚艇,有从要案“打击尖刀”到社区“百忙官”的曹文玮……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无私付出和满腔热血,绘就鹿城平安和谐新画卷。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鹿警先锋”代表周扬、曹文玮、李自然、林宝松、温丹、谢加丰作了发言。
社区民警曹文玮说:“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社区党员民警,我会始终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立足本职岗位,坚持民有所呼,警有所应,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引导社区党员参与综合治理,全力打造无诈社区。”
“扫黑”民警谢加丰说:“作为新时代党员民警,我要向前辈学习,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初心,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汲取力量、坚定信仰,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斗志投身于公安事业。”
鹿城公安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本《鹿城警事》合辑将作为新警入警的学习教材,以身边事激励身边人,鞭策他们成为“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急时刻能豁得出来”的优秀人民警察。
风采展示(节选)
姚艇:与新冠病毒的一场“围追堵截”
姚艇
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区分局江滨派出所所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二次,荣获“全国政法系统平安之星”“最美浙江人”“最美浙警”等荣誉称号。
年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温州蔓延,对新冠病毒的溯源和控制成了当务之急。鹿城公安分局合成作战中心主任姚艇临危受命,牵头成立“鹿城公安防疫大脑专班”,与新冠病毒展开一场分秒必争的赛跑……
特殊任务:组建“防疫大脑专班”
姚艇从警二十年,长期工作在刑侦一线,是刑侦领域的资深专家,曾参与侦破兰博基尼特大绑架案、“8·24马来西亚电信诈骗案”等轰动全国的大案要案。身为情报专家,姚艇每次都能在海量情报和线索中,精准定位,给犯罪分子致命一击。
正因如此,疫情发生后,鹿城公安分局党委立即研究决定,由擅长攻坚克难的姚艇牵头召集治安、刑侦、网安、情报、扫黑、出入境等部门,组成以合成作战中心为核心的“鹿城公安防疫大脑专班”。组建完成后,姚艇还主动邀请鹿城区卫健局专员入驻,并与区大数据局实时数据共享。
姚艇和专班的同事们开始了对新冠病毒的“围追堵截”。他们碰上的第一块硬骨头,是温州银泰百货确诊病例密接人员的排查。
作为市中心的一家大型商场,温州银泰百货每天的人流量数以万计,那段时间出现在商场附近的每个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无一遗漏地找到这些人,并对他们进行往前14天的轨迹追踪,这听上去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提高效率,专班所有民警实行无缝连接“两班倒”上班机制,而姚艇则是全天候上班制。“我不敢睡也不能睡,觉得时间不够用。”姚艇说,决战疫情的关键时刻,忙到分不清白天黑夜,实在不行就靠在办公桌前眯几分钟。
科学研判:尽全力做到不漏一人
“大家把研判结果都发给我,你们休息吧,我再分析一下……”这是疫情期间,姚艇对同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每每发现确诊病例,为精准定位疑似感染者,姚艇的专班需要做大量工作。
在抗疫初期,姚艇就将确诊病例分为三个系列,即“银泰培训系”“外地返乡系”和“本地感染系”,以确诊病例送治倒排14天为时间跨度,以吃、住、行等生活行为为要素,构建完整的轨迹链,并建立确诊病人轨迹链数据库。
为了做到不漏一人,专班严格按“破案侦查”标准抓好溯源找人工作,将前期分析研判产生的确诊病人“轨迹链”导入公安“情报池”大数据,同时引入关系人云搜数据、风警系统数据运算模块,以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聚集性、流动性行为为基础,通过科学设计数据碰撞分析模型,开展“感染源、密接者”双轨碰撞。
姚艇说,他不仅要在大数据排查上做文章,还要在精准研判上花大力气,“尽全力做到不漏一人”。
2月中旬,一名确诊病例的自述轨迹和姚艇监测到的情况有出入。因专班人手不够,姚艇二话没说,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对确诊人员的轨迹进行核实。他发现这名确诊的女患者曾在菜市场和另一人有时间、空间上的重合,但当事人完全不记得这个细节。姚艇没有否定自己的研判,并以此为线索,最终成功找到另一名感染者。
同事们点赞说,如果不是姚艇的细心,这个确诊病例无法在第一时间被追踪到。
一线坚守:践行公安“逆行者”职责
抗疫期间,姚艇吃住在单位,每天24小时坚守岗位。对于家庭,他满怀愧疚。父亲生病,他没时间陪同就医;妻子有孕在身,他不能陪伴左右;儿子因疫情停课在家,他顾不上去指导学业……姚艇说,疫情最吃紧的那段时间,他根本没时间洗澡。
2月中旬的一天,已经一星期没换过衣服的姚艇实在受不了身上的气味,想回家换身干净衣服。为避免和家人直接接触,他让妻子将衣服从围栏扔到小区外面。
当新增确诊病例归零后,身为党支部书记的姚艇带领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专班核查“攻坚队”,对“密接低风险”关联人员开展二次筛选。
在疫情进入二级响应后,姚艇组织开展海外归侨和国内高危地区人员的疫情排查工作,严防疫情反弹。
作为鹿城公安的一名基层干部,不论是阻击疫情蔓延,还是严防疫情反弹,姚艇始终驻守在防疫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抗疫期间,他累计完成68名确诊病例的溯源工作,及时排查出密切接触者名,对名海外归侨和名国内高危地区人员进行及时排查,用实际行动践行公安“逆行者”的职责。
蓝旭:“足迹专家”的独门绝技
蓝旭
年出生,中共党员,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区分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工程师,曾荣获“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大家是否记得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年度挑战王”董艳珍?现场她仅凭足迹,从15个戴着面具、身高体态相似、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孩子中,成功识别来自同一家庭的四胞胎,被称为“足迹神探”。
在鹿城公安分局刑侦大队,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蓝旭。他凭借过硬的足迹分析鉴定本领,直接或间接破案数百起,成为业内为数不多的足迹专家。
神奇的“足迹学”
蓝旭是辽宁沈阳人,年从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来到温州,分配到鹿城刑大技术中队,从事一线勘查工作。
足迹学是刑警学院的王牌学科,也是刑事科学技术系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而且,刑警学院的足迹学老师史立民,可以说是中国足迹学研究方面的泰山北斗。
在足迹专家眼中,一个看似平常的脚印,实际包含了无限的信息,能够从中分析出一个人的身高、年龄、体态、生活习惯等。
在大学期间,蓝旭被足迹学的神奇魔力所吸引,却苦于一直入不了门,只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蓝旭说,足迹学是刑侦技术领域最难的一门学科,想要真正掌握这项技能,仅有超强的观察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灵性。究其原因,是足迹的变异性太大,“制鞋工艺、路面状况、走路姿势等因素,都会使足迹产生变异。即便是同一个人、同一双鞋,也会随着年龄、体重、习惯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足迹形态。”
参加工作以后,蓝旭较少运用足迹来破案,直到年侦办一起故意杀人案时,才让他尝到了“甜头”。
当年,市区一出租房内发生故意杀人案,犯罪嫌疑人逃离现场。来到案发现场,蓝旭将一双可疑的鞋子与现场玻璃茶几上遗留的足迹作了同一认定,最后成功锁定凶手身份。
“通过这个案件,我意识到足迹在现场勘查中,有其他痕迹物证无法替代的作用,于是安排蓝旭去公安部进修培训。”鹿城刑大副大队长梁海说。虽然只有10多天的培训,但给蓝旭授课的是史立民的师兄刘伟平教授,也是一位足迹学领域的大神级人物。
蓝旭说,经过刘伟平教授的指点,他好像一下子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以前在足迹上看不出来的信息,突然全都可以看见了。
当场认定杀人犯
年,市区盗窃豪车案件高发。由于前后期遗留的鞋印花纹完全不同,勘查人员认为非一人所为。蓝旭却坚持认为是同一个人作案,只是换了鞋子。案子告破后,蓝旭的推断得到了印证,同事们因此对他刮目相看。
年2月,市区某小区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两位老人被残忍杀害。蓝旭在勘查现场时,发现了一枚可靠的潜血足迹,经分析判断为一名身高为~厘米,年龄在35岁左右,体型偏瘦的男子所留。
当时办案指挥部就设在案发现场隔壁的套房内。蓝旭敏锐地发现,房子的男主人完全符合鞋印分析的体貌特征,于是悄悄向梁海报告。梁海查看了房内的鞋柜,发现有一双拖鞋的鞋底花纹与案发现场鞋印花纹很相似,便让蓝旭仔细辨认。蓝旭看了几十秒钟便确认,花纹完全一致。
“当时,我看到男主人穿着高领衫,戴着手套在厨房洗东西,样子十分可疑。但他边上摆着厨房刀具,我们就没有贸然行动。”蓝旭与梁海商量好对策,等男主人一出来,便对他进行了控制,继而进行简单的人身检查。“果然,摘下手套后,他手上全是抓伤痕迹,脖子上也是。经审讯,他很快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蓝旭说。
这样的神来之笔,并不只有这起案件。年,双屿一家工厂转让之后,车间里多台大型设备被盗,价值十几万。蓝旭在现场勘查发现,地上有许多杂乱无章的脚印,应该是多人作案。顺着这些足迹,蓝旭一直追踪到附近的一个工厂。通过足迹比对,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鹿城刑大技术中队中队长王晓武说,足迹分析的作用不仅是突破个案,更重要的是对已发案件的梳理和串并,“比如此前破获的系列入室盗窃案件,就是蓝旭对已发案件进行梳理时发现的,进而串并研究,最终成功破案”。
因稀缺而忙碌
久而久之,蓝旭声名在外。兄弟单位遇到足迹方面的难题,经常来向他求教。
年,苍南发生一起凶杀案,现场有一遗留的足迹。根据鞋印大小,当地的公安技术员分析认为,犯罪嫌疑人身高在厘米以上。
该起案件也引起市公安局的重视,于是将足迹照片发给了蓝旭。尽管现场的鞋印有重叠,特征难以看清,但蓝旭还是发现了其中的玄机。
“鞋印的尺寸确实为42码,但应该是‘小脚穿大鞋’,判断穿鞋人的身高不超过厘米。”根据这一关键信息,当地警方很快就排查到了犯罪嫌疑人。
年2月,我市某高校发生盗窃案件,现场只留下一小片足迹。因一时难以确认犯罪嫌疑人的特征,一位同行便将足迹照片发给蓝旭,让他帮忙看看。
经过辨认,蓝旭认为对方的年龄应该是35岁上下。侦办人员将信将疑,直到抓获犯罪嫌疑人,才大为叹服。原来,此人的年龄不大不小,刚好35岁。
“同行找过来挺多的,有发送鞋印照片让我帮忙分析的,也有直接拿着鞋印来作同一认定的,不过都是举手之劳。”蓝旭说。而王晓武却表示,足迹分析可不是蓝旭所说的举手之劳,而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因为现场鞋印经常会出现重叠、变形以及被破坏等情况,很多特征不明显,需要综合现场,去进行细致的分析认定。”
“目前足迹分析能借助的信息化手段不多,学习难度大,因此愿意从事该专业的人比较少。”蓝旭说,他正在协助公安部编辑一本足迹实战应用手册,供各基层单位的技术员使用。
常旭光:用手术刀破译犯罪密码
常旭光
年出生,中共党员,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区分局刑侦大队九中队中队长。先后荣获“温州市公安局首届岗位能手”“鹿城区第九轮优秀人才”“鹿城区第二届最美政法人”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二次,多次受到嘉奖。
很多人对于法医的印象,大都来自《法证先锋》《法医秦明》等一批影视剧。剧中“男主角”身着笔挺的西装出现在案发现场,发型纹丝不乱,超级有型。
现实生活中,法医的工作并不像荧幕上那般光鲜。作为鹿城刑侦大队的一名法医,常旭光时常出入散发着异味的现场、处理成千上万的检材、不时需要高强度加班,千方百计让死者“开口说话”。
凭借职业敏感识破一桩杀人案
常旭光是山东烟台人,年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同年年底作为优秀人才选调到鹿城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从事法医工作至今。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法医,常旭光的业务能力在第一次独立出警时就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年,鹿城藤桥某村,一名女子淹死在水塘中。接警后,常旭光和同事赶到了现场。当时,死者已经被家属运回了家。面对民警的询问,死者的丈夫坚称妻子是不小心淹死的,无需警方介入,并表示“只想早点火化尸体,让死者入土为安”。
常旭光回忆说,死者窒息征象很明显,四肢也没有明显的搏斗伤,粗看的确很像是自杀或意外的淹死现场。但经过初步检验,他发现尸体有许多细微处不符合淹死的表现,但要确定死亡原因,必须进行尸体解剖。
家属听闻,情绪非常激动。但凭借职业敏感,常旭光坚信自己的判断,并马上向大队领导汇报。“领导问我有没有十足的把握,我顶着巨大的压力,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回想起当时的那个场景,常旭光仍觉得心跳加速。
警方随即成立了专案组。经过解剖发现,死者内脏没有淹死的表现,再仔细寻找,发现死者口鼻周围有外伤痕迹。“这意味着死者不是淹死的,而是被人捂死后扔进水中。”常旭光将这一结论提供给同事。经过侦查,凶手很快浮出水面。原来,死者的丈夫一直怀疑妻子有外遇,于是将其捂死后扔进水中,报警谎称意外淹死。
得知凶手被捉拿归案,“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让死者“开口说话”靠的是技术
作为一名法医,常旭光经常被人问,“见到尸体会不会害怕”“解剖尸体会不会很臭”等问题。常旭光淡淡一笑:“见到尸体会害怕的人当不了法医。我们在案发现场取证要非常专注,生怕遗漏任何细节,根本没有精力想其他。”
年某天凌晨,鹿城藤桥一间出租房起火。消防人员迅速灭火后,发现房内两名女性全身赤裸,不幸遇害。
常旭光发现,现场没有太多打斗过的痕迹,但在一旁的地面上,提取到少量尚未干透的胶水。经验告诉他,这是一起杀人毁尸的恶性案件,而且凶手平时应该能经常接触到这种胶水。
循着这一线索,常旭光对多个物证袋进行一一勘验,最终推断出“凶手曾做过节育手术”“有过犯罪前科”等关键信息。同时,他又通过生物检测分析,缩小了排查范围,最终将凶手捉拿归案。
于细微处见真相,这对法医的专业水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几年前,常旭光在侦查一起杀人焚尸案时,仅凭现场的“人形”,判断出死者的身高约是厘米。最终,侦查员通过细致的视频比对,找到了杀人凶手。
作为岗位能手,常旭光除了日常办案,还参与了许多课题研究,并在一些疑难案件中给予兄弟单位支持。
对于法医这个岗位,常旭光如此解读,“法医工作的确很辛苦,但它不是脏和累的‘代言人’,而是一份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不同的案件提供重要的技术、证据支撑,从而找出真相。”
因直面生死而更加敬畏生命
从警以来,常旭光怀揣着必须发掘真相的信念,在法医岗位上默默耕耘,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他共主持或参与现场勘查余起,进行尸体解剖检验余具,为多起重大案件的侦破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在他眼里,一具具冰冷甚至腐臭的尸体的背后,关乎一个家庭,甚至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他所要做的,就是用手中的解剖刀劈开迷雾,找出真相。
而每年,法医室都会碰到很多无名尸,没人知道他们是谁,从哪里来,有的只是一个个尸体编号。
多年前,鹿城辖区发现了一具无名尸体,死者已经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常旭光利用技术手段对死者的面貌进行了复原,并提取了他的生物检材。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是很长时间也没有查出死者的真实身份。
然而,常旭光一直没有放弃,“为他找到家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直到后来,一对老夫妻向警方求助:他们的儿子失踪多年,为了找到儿子,夫妻两人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一路上靠打短工维持生计,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找到儿子,一家人团聚。
最后,他们的DNA与发现的那具无名尸体比对一致。尽管结局并不圆满,但临走时,老两口含着眼泪对常旭光说:“谢谢你们,我们一家人总算团聚了!”
常旭光说:“从事法医工作这么多年,我每天直面的生死或许是别人一辈子都没遇过的,这样反而让我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