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慢性泪囊炎概述
慢性泪囊炎以泪窍溢液为特征,古代称目脓漏、漏睛脓出外障,现代称为慢性泪囊炎。此病在成人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青年和儿童则较少见,且女性患者较多。患者可能仅有一只眼睛发病,也可能双眼同时受累,但多数情况下是单眼独病。它常与椒疮并存,并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漏佣疮。
更值得警惕的是,若邪毒长期潜伏于内眦,脓汁持续不断,眼部手术或目珠外伤,尤其是黑睛破损后,邪毒可能趁机侵入,从而引发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并发症。
02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因游风客热侵袭、心经伏火与脾蕴湿热引起,外感风邪与心脾积热导致络脉壅塞。具体的原因有:游风客热侵袭导致泪窍阻塞,泪道不畅,使得泪液受热变稠浊,最终满溢而出。心经伏火与脾蕴湿热相互影响,流注经络并上攻泪窍,长期热伏后积聚成脓,浸渍于大眦之间。心脾积热与外感风邪结合,内外合邪导致络脉壅塞,搏结于大眦而形成。
03临床表现与诊断
△主要症状大眦头皮色微赤,常常自觉隐涩不舒适,有粘浊脓汁溢出,病情慢性且难以消除。患者大眦头皮色可能正常,或略带微红赤,常可见睛明穴下方微隆起。自觉症状为隐涩不舒,但并无痛感。患者会不时流泪,眦头常保持湿润,擦拭后又会立即湿润,按压时会有粘浊脓汁从泪窍渗出。
△诊断方法诊断依据主要有泪窍溢液、按压有粘液或脓液溢出,以及泪道冲洗有返流。一、患者大眦角常会积聚粘液或脓液。二、当按压睛明穴下方的部位时,可见粘液或脓汁从泪窍中溢出。三、若进行泪道冲洗,会有粘液或脓液返流至冲洗器中。
0治疗与护理
△内治法内治以祛风清热为主,如具体的风热停留或心脾湿热证有不同的方剂。在发病初期,若脓汁量少且清稀,通常是由风热停留在泪窍所致,治疗时应以祛风清热为主;若眦部呈现红赤且脓稠粘浊,则多为心脾湿热上攻泪窍,治疗应以清热除湿为主;对于风热引动内火的情况,治疗可参照前两者进行。若病情持续不愈,且常有清稀脓汁流出,多因正气虚弱而邪气久留,此时治疗应攻补兼施。
△外治法与针灸外治法包含点眼药、泪道冲洗和可能的手术,针灸则可选择特定穴位进行。建议每日三次使用外用八宝眼药进行点眼治疗。用黄连水或抗生素类药液每日冲洗泪道一次,以助于清热排脓。在经过泪道冲洗和药物治疗后,若脓性分泌物已消失一段时间,可尝试进行泪道探通术。在探通过程中务必小心谨慎,避免粗暴操作以防损伤泪窍,形成假道。若探通数次后仍无效,则无需继续。
对于长期未愈的漏睛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如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小管手术等。针灸方面,建议针刺少泽、迎香、临泣、后溪和阳谷等穴位。
△预防调摄与文献摘要在预防调摄方面,需注意饮食和用药,引用古籍方剂进行治疗。对于患有椒疮重症、鼻鼽或流泪症的患者,应密切